12月22日,应新乡学院刘震云研究中心邀请,著名作家刘震云携女儿刘雨霖莅临新乡学院,与该校师生举行了交流座谈会。在交流会现场,新乡学院校长刘兴友还向刘震云颁发了特聘教授聘书。
刘震云父女回故乡,对“刘震云研究中心”成果给予肯定
多年来,刘震云虽然居住在北京,但始终关心、关注家乡发展。他的每篇作品中,无不透着浓浓的乡情。不少读者表示,就像大家因为沈从文而记住了“湘西”一样;因为刘震云,亿万读者也知道了“延津”。正因为“乡音乡情”这天然的情缘,新乡学院也始终关注刘震云,并于去年4月成立了全国首家正式挂牌的“刘震云研究中心”。
一年多来,新乡学院文学院的李喜仁、董颖、王坤等十几位教师相继发表了《论刘震云小说的文化内涵》、《浅论电视剧<手机>的故乡情结》、《影视文化背景下刘震云小说的思想特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温故一九四二>》、《关于<一九四二>的历史言说》、《试论刘震云乡土小说中的多重意蕴》、《论刘震云小说诗性的存在》等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当日上午,整场交流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交流座谈会上,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现场师生们争相提问,从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原始模型、小说的现实意义解读、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文学作品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区别及对刘震云研究中心发展的建议等方面争相提问。刘震云和刘雨霖父女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向大家阐释了家乡的各类人物对其价值观和创作的影响。原定12点结束的交流会,竟然一直持续到中午1点半。
新乡学院党委书记丁庭选表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刘震云研究中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促进文学院学科的发展,也可以以研究中心为平台,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进一步扩大新乡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推动新乡本土文学创作的更大繁荣。
谈到新乡学院成立的“刘震云研究中心”,刘震云表示,他很支持自己的故乡去搞研究,因为自己的作品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最有研究价值。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教育层面,他都会继续为研究中心提供支持、贡献力量。他说,只要有时间,以后会经常返校与师生们座谈交流。
刘震云热衷“晒家乡”:“自己的作品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最有研究价值”
熟悉刘震云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刘震云是一个热衷于“晒家乡”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无论如何变幻场景和人物,都会和家乡延津、新乡、河南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震云在交流会上说,他在作品里屡次将河南作为故事发生地,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河南人,更是因为“河南这块土地上产生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成为承载自己作品最合适的地方”,这集中表现在河南人的幽默上。
在刘震云看来,河南人的这种幽默不是搞怪,而是面对生死和灾难依旧坦荡和乐观的人生超然。他说,河南历来是多灾多难的地方,在《温故一九四二》里,他就写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人饿得吃不上饭,看到同样饿着肚子的人比自己先死,他会乐观的说,“我还能多活一会儿哩!”
姥姥和舅舅是刘震云人生之初的精神导师,也是他专注于创作之路的力量。在与新乡学院师生座谈时,刘震云讲起了小时候在老家和姥姥、舅舅“炉边谈话”的故事:
刘震云的姥姥是当时村里最好的割麦手,麦子割得又快又好,他就问姥姥:“为什么你割麦子比别人割得快?”姥姥回答说:“只要我低下头割麦子,我就不直腰,在别人直腰的时候,我就能比他快。”
他的舅舅“刘麻子”是村子方圆四十里木工活最好的木匠,方圆四十里的木匠都觉得刘麻子毒,“刘麻子”所有的顾客都觉得“刘麻子”好。刘震云和舅舅又进行了一次“炉边谈话”:“舅舅,咋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木匠?”舅舅回答说:“无非是别人花一天工夫我花三天,看到不同的树我就会想到做成不同的东西。”(记者代娟 实习生梅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