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大幕拉开,考生认为题目较难,覆盖社会热点
“一带一路”、柯洁对战阿尔法狗、食品中的增塑剂……这些都成为自主招生的考题。
6月10日,不少考生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接下来更多高校也将启动此类考试。考生们可要多多关注社会热点哦。
本报实习记者陈丽安长沙报道
自主招生都考些什么题目?哪些社会热点进入了考题?本报记者联系了几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对考题进行了回忆。
酸雨成因进了清华考题
6月10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初试开考,拉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大幕。不少考生已经做好在不同学校“赶场”的准备。
参加完清华自主招生初试的吴海蓉同学告诉本报记者,初试时间为3小时,上午9点开始,12点结束,考试采用机考方式。
“我的选考科目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考试有近70道题,全是选择题,物理和数学题目占比更多,题目较为常规,化学题目数量相对少,但考到了酸雨产生的原因和食品中的增塑剂等社会焦点问题,题目总体感觉比高考题难一些,时间也比较紧张。”吴同学说。
吴同学告诉记者,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初试成绩将于13日左右公布,通过初试的同学还需要在16、17日到清华大学参加复试。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成了面试题
同日,中山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举行,自主招生面试方式为小组
面试,不同学科分类考察,主要环节包括自我介绍、抽题、发言和讨论,考题大多为开放性话题。
记者了解到,面试以开放性话题为主,例如人文学科类让考生围绕“江湖﹒河山”、“做大事与做大官”等畅所欲言。社会科学类则涉及城市间同质化程度提高、高科技与现代社会、机器人在工厂日益广泛使用等话题。
资源环境类中,设置了“一带一路”、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中国高铁、低碳生活等问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空间战略、能源与环境等的认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信息科学类中,通过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柯洁与阿尔法狗下围棋、无人驾驶技术与未来汽车的主要功能等话题,对IT领域有兴趣的考生进行考察和判断。
工程技术类的问题则上天入海,既涉及航天返回舱的结构、材料,也涉及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工程技术,还涉及核电、电动汽车等话题。医药类则围绕全面二孩政策、过度医疗、干细胞治疗伦理、艾滋病预防、中医中药发展等辩题,由考生展开辩论。
长沙的李熠东同学在结束面试后,又和父亲乘当天的飞机赶往北京,准备参加6月11日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希望马不停蹄,马到成功。”李熠东的父亲说。
新闻链接
北大、中南、湖大也将陆续启动考核
6月10日开始,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录取启动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清华大学三大自主选拔项目同时进行初试。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人才选拔及自强计划初审的6000余名考生同时参加初试。
清华大学的初试结果预计于6月13日公布,通过初试的考生将于6月16日至18日到清华大学参加复试,复试包括综合面试、学科/专业特色选拔和体质测试等,最终认定结果将于6月22日公布并进行公示。
今天,北大自主招生测试开始。今年北大的自主招生涉及校本部15个院系的19个专业,以及医学部的8个专业。测试时间为6月11日至14日,最终入选考生名单将于6月22日公示。
中南大学也将在今天启动自主招生考核,考核方式为面试,主要从公民素质、人文素养、学科特长、科学思维、创新想象等5个方面考核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6月13日上午,湖南大学将举行自主招生初试,初试形式为笔试,重点考查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知识。6月15日将举行复试,复试形式为面试,满分100分,重点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及学习潜力。记者范典实习生王悦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