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练“静”功 远离唠叨 |
|
|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刘 奕 高考,作为盛夏时节的头等大事,每年都会牵动众多考生父母脆弱敏感的神经。本文将从一则案例出发,跟高三考生父母聊聊如何安静地陪伴孩子度过考前最后一周。 案例: 考前10天,芳芳在家复习备考的时间越来越多,特别是最后3天,基本都在家里度过了。为了让孩子安心有效地复习备考,妈妈请假在家全力以赴照顾芳芳的饮食起居。一日三餐色香味俱全,水果零食也是丰富多彩。然而,这些“爱的奉献”却给芳芳带来了很多烦恼。 原来,妈妈除了每天费尽心思为芳芳准备饮食,也准备了太多的“唠叨”。每次送水果和点心到芳芳身边,妈妈都要关切地说上几句“一定要认真、细心地复习”、“昨天晚上睡得好吗?睡眠质量高才能提升学习效果”、“考试的时候千万别紧张,否则就考不出好成绩了”之类的话。 刚开始,芳芳还很享受妈妈这样周到的照顾,可是越临近考试越感到烦躁、紧张,越来越难以承受妈妈的“关心”,难以集中精力看书、做题,甚至难以入睡,总是害怕自己考不好,辜负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与期望。 分析: 案例中妈妈给芳芳带来的困扰主要表现在因爱与关心而产生的大量唠叨上,这些善意的唠叨从何而来? 首先来自对高考的不当认知。很多父母认为“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寒窗苦读十二载,就为高考这两天”,将人生的意义与高考捆绑过多、过紧。 其次来自对孩子的过高期待。案例中,妈妈请假回家照顾芳芳,就是期待芳芳能在考前10天最后冲刺,提高复习效果,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期待无疑直接增加了芳芳的考前压力。 这种唠叨也来自焦虑的转移。在孩子复习备考、休息的过程中,妈妈反复询问芳芳的学习状态,也是把自己的焦虑心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如此唠叨,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剧增与不被信任,进而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其结果通常有两种:一些孩子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情绪失控,对父母发脾气;还有一些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与期待,难以集中精力复习、出现睡眠障碍。案例中的“芳芳”就属于后者。 支招: 既然高考对于每个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考生父母在考前这段非常时期就要严于律己,苦练“静”功,绝不唠叨!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也要适可而止,具体建议如下: 1.保持平常心。考生父母要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适度必要的后勤保障,平时的家庭生活习惯与秩序不因高考而改变太多。这样,孩子也能顺其自然地迎接高考。有些父母不停地为孩子端茶送水、问东问西,不仅容易打断孩子的思维过程,也会增加紧张的气氛,反而不利于提高复习效果,甚至影响孩子的休息与健康。 2.共同面对压力。高考成绩确实关系到考生能升入什么样的高校继续学习,所以在家备考的这段时间,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高考压力。当孩子因备考而感到紧张焦虑时,父母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如果孩子出现失眠现象,父母也不要过于着急,因为几乎所有考生考前都经历过失眠。当考生不再困惑于“不想让自己失眠”时,焦躁的心情自然就减轻了。 3.学会“倾听”。父母可多陪孩子进行休闲运动,在散步、聊天的过程中,耐心倾听孩子的担忧与诉说,从而有效缓解孩子的心理疲劳,宣泄不良情绪,同时能增强亲子间的互相信任。父母可用微笑给孩子传递支持与鼓励,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4.注意!尽量避免的考前“忌语”: 忌语一:“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 每名考生都有自己的目标。父母切忌将自己的主观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不仅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也给孩子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 忌语二:“今年考不好没关系,可以复读,明年再考。” 这句话属于消极的暗示。考生对此类语言内容相当反感,认为父母瞧不起自己,否认自己的能力,结果会削弱备考的信心与积极性,影响正常发挥。 忌语三:“别的事都甭管,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了。” 紧张的备考期间,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和运动,既是换脑,也是放松。 忌语四:“一定要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高考是考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测试,需设立一个合理的成绩目标,即“常态发挥”。考生只要把自己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就好。 忌语五:“等你考上大学,我和你爸(妈)就彻底解放了。” 这句话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人的负担,如果考不好就更对不起父母。这样的自责与愧疚也会增加考前压力,影响考试状态。轻松自然的家庭环境对考生的考试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要充当为孩子排解压力、保障后勤的角色。 忌语六:“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别马虎,争取多拿分。” 考生对高考的重要性已有明确认识,各科老师也对答题的注意事项反复叮嘱。父母无需继续强调,否则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增加紧张感。
|
共1页 1 |
|
 |
 |
中国招生考试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招生考试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招生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招生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广告热线:010-57104121 |
|
 |
|
|
招生考试网【官方站】—招生考试主流门户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