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合适的报考单位
确定报考专业之后,就需要确定报考单位。招生单位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高等教育单位和研究机构。
平时一提到研究生招生单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XX大学、XX学院,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单位,因为开办本科教育而为学生所熟知。这些单位本科、研究生教育是连贯的。常常为人所忽视的另一类报考单位是各类研究院、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各研究所、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等。其实,这类招生单位数量很多,例如北京市的招生单位中,研究院、研究所就能占二分之一,每年招生人数相当可观。由于许多人不太了解此类招生单位,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压力也可能会小一些,值得试试。
选择招生单位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仔细斟酌:
1,质量高低
在质量高的单位可以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时间不会被浪费。判断质量通常可以看这几个方面: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导师质量,单位近年来学术成就等。
2,名气大小
名气其实往往是质量的一个外在评价指标。而且,名声很大的单位,有利于研究生开展研究,也有利于以后的就业。
3,竞争态势
各招生单位由于质量高低、地理远近的缘故,同一专业的报考人数可能相差很大,竞争态势也就高低不同。结合自己的实力,可以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
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这当中牵扯到的因素交错繁复,头绪太多,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选择还相对简单一些;对于在校生而言,选择就难了,一般有四种情况,按照难易顺序分别是:
1,本专业本校报考
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2,本专业跨校报考
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他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3,跨专业本校报考
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4,跨专业跨校报考
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