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以下简称SBC)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汪嘉骏与来自德国Nation技术有限公司、不莱梅雅各布大学、德国Ionera技术有限公司、哥德堡大学和弗赖堡大学的学者和专家合作的两项研究成果在国外知名期刊上面发表。汪嘉骏同学2012年毕业于SBC。目前,他在德国不莱梅雅各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德国Nanion技术有限公司Bilayer技术顾问、协同Nanion(中国)负责大中华区售后技术支持。
他的第一篇题为“Cell-Free Expression of a Functional Pore-only Sodium Channel”科研论文由Elsevier于今年3月11日发表。Elsevier旗下出版发行了近2,200份学术期刊,服务于全球超过三千万科研工作者、高校学生和其它相关专业人士。论文证明了跨膜蛋白在无细胞表达形式下的活性,提供了全新的跨膜蛋白的表达与提纯,大大提高了人工合成蛋白的可行性以及可重复性。同时,汪同学的研究中借以人体细胞钠离子通道(NavS)的活性,证明了跨膜蛋白无细胞表达的可行性。(论文详细信息,请点击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659281500042X)
第二篇题为“Antibiotic Translocation through Porins Studied in Planar Lipid Bilayers Using Parallel Platforms”的论文于今年3月20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分析”期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有着170年历史的非盈利性质学会,拥有51, 000名会员,和自己的国际出版业务。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是服务于化学研究的专业组织,代表会员利益,支持会员的相关研究并促进全世界化学家的交流。在汪同学的研究中,比较了由Nanion Technologies GmbH(德国)领衔制造的自动膜片钳与传统膜片钳。通过对不同的双层脂质膜的形成方法的数据比较(16通道平面脂质膜以及单通道负压形成平面脂质膜),获得了相当的精确度以及可重复性实验。同时,在效率上大大超越了现在较为普及的手动膜片钳技术,为今后的跨膜蛋白实验提供了更多的分析手段。(论文详细信息,请点击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5/an/c4an02335h)
汪家骏是SBC本科电气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于2012年以一等学位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后,他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继续深造,于2013年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接着,在得到南安普顿大学自己导师的推荐,汪家骏同学获得了玛丽居里(欧盟)奖学金,现在在德国不莱梅雅各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主攻方向为生物膜蛋白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膜蛋白在细胞活动中承担了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吸收和转化,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物质的跨膜转运,信号的跨膜转导和膜内的酶促反应(如蛋白质降解,脂的合成和水解等)的催化等。尤其是细菌壁的跨膜蛋白,是研究新型抗生素的突破口。
SBC工程学院主任Adrian Chong博士说:“很高兴,也很骄傲看到SBC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能取得这样大的学术成就,用所学知识为工程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自己个人也深受鼓舞。同时,毕业生的成就让我们老师对SBC工程学院的教学有更大的信心,相信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能满足他们毕业后实际研究工作的需求。”
|